为进一步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深化中俄合作办学的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2025年5月,俄罗斯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与圣彼得堡亚历山大一世国立交通大学的6位教师围绕9门专业核心课程开展为期一个月的专题授课。课程内容涵盖《车站信号自动控制》《区间信号自动控制》《传感器与测量技术》《增材制造》《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机械制造工艺学》《图像信号处理》《通信原理》《半导体光电材料》等课程,为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学生带来了前沿而丰富的学习体验。
精心筹备,确保教学授课高效有序
为保障集中授课顺利开展,江苏圣理工学院-中俄学院前期精心组织、周密部署,从外籍教师来华手续办理、课程安排到生活保障均做了充分准备。同时为降低语言障碍、提升课堂质量,学院组织俄语教师团队对全部俄文授课PPT进行专业翻译,制作中俄双语版本供学生课前预习使用,显著增强学习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深入研讨,共促教学质量提升
授课前,中俄双方教师不仅就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进行了多轮深入研讨,同时也围绕如何提升课程实效、激发学生兴趣等问题展开充分交流。这种高频率、高质量的教学沟通,进一步密切了两校教师之间的合作关系,也为构建“共建共享、协同育人”的合作育人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
协同授课,创新“1+1+1”教学模式
在教学实践中,学院持续采用“1+1+1”协同教学模式——由1名俄方专业教师、1名中方专业教师及1名俄语翻译协同授课,有效实现了内容讲授、教学互动与语言转换的有机融合。该模式不仅保障了教学质量,也丰富了课堂形式,显著提升了学生跨文化学习的沉浸感与获得感。
同步考核,完善教学闭环管理
授课结束后,学院组织专业学院与俄方专家联合命题、统一出卷,确保课程考核标准化、规范化,全面实现“教学—管理—评价”闭环运行,进一步夯实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此次俄方专家来访授课,是中俄合作办学在课程建设、师资交流、考核协同等领域的深度实践。通过引入先进的教学资源、创新协同育人模式,不仅提升了课程国际化水平,更拓宽了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未来,学院将持续推动中俄合作办学优化升级,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一审:王佳,二审:卜伟,三审:尹燕萍)